十六国分别是哪些(十六国 分别是哪十六国)

导读 您好,肖大哥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十六国分别是哪些,十六国 分别是哪十六国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十六国(304~43...

您好,肖大哥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十六国分别是哪些,十六国 分别是哪十六国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十六国(304~439) 从西晋末年始至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在中国北方及巴蜀地区出现的各族割据政权的总称。

2、自汉魏后,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广泛分布于长城南北和黄河流域。

3、西晋末年,各种社会矛盾及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各族人民纷起反抗,而少数民族贵族乘机建立割据政权。

4、从永安元年(304)至太延五年(439)的一百余年间,先后有22个割据政权更相迭起。

5、北魏史学家崔鸿将其中的前赵、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北凉、夏、北燕等16个割据国家载入《十六国春秋》,是为“十六国”名称由来。

6、此外, 这一时期还有代、冉魏、西燕、翟魏、蜀及割据仇池的氐族杨氏等政权,但习惯上不在十六国之列。

7、参与这些政权割据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史称五胡。

8、汉人、賨人也参与角逐。

9、 兴亡概要 ①汉和前赵。

10、晋惠帝永安元年(304),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北)称汉王。

11、永嘉二年(308)自称皇帝,建都平阳(山西临汾西北)。

12、四年刘渊死,刘聪继位。

13、晋愍帝建兴四年( 316)汉将刘曜攻陷长安,灭西晋。

14、刘曜即位后迁都长安 ,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15、共传四主。

16、占据今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各一部。

17、晋成帝四年(329)为后赵所灭。

18、② 成汉。

19、晋惠帝永康元年(301),巴氐族首领李特率西北流民在四川起义,称大将军。

20、李特死后,其子李雄于晋惠帝永安元年(304)称成都王。

21、二年后称帝,国号成,都成都。

22、李雄在位30年,刑政宽和,战事稀少,成国较其他地区安宁。

23、晋成帝咸康四年(338),李雄侄李寿篡杀自立,改国号为汉,占据今四川东部及云南、贵州的一部分。

24、共传五主。

25、晋穆帝永和三年(347),东晋桓温伐成汉,破成都,国遂亡。

26、③代。

27、晋愍帝建兴三年(315),鲜卑族拓跋猗卢被封为代王,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

28、辖今山西北部及内蒙古一部分。

29、晋成帝咸康四年(338),拓跋什翼犍正式建代国。

30、传六主。

31、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为前秦苻坚所灭。

32、④前凉。

33、西晋曾任命汉族大姓张轨为凉州刺史,接纳大批来自关中和中原的避难民众。

34、西晋亡后的第二年,即317年,张寔自立,都姑臧(今甘肃武威)。

35、晋穆帝永和元年(345)张骏称假凉王,占据今甘肃西部、新疆东部。

36、共传七主。

37、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为前秦苻坚所灭。

38、⑤后赵。

39、羯人石勒原为前赵大将,被封赵王。

40、晋元帝大兴二年(319)自立为帝,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史称后赵。

41、晋成帝咸康元年( 335)石勒侄石虎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占据今河北、山西、河南、陕西、辽宁,势力曾及于淮、汉。

42、共传六主。

43、晋穆帝永和六年(351)为冉魏所亡。

44、⑥冉魏。

45、晋穆帝永和六年( 350),后赵大将冉闵(汉族)杀君夺位,改国号魏,都邺。

46、曾下令滥杀羯人。

47、占据今河北、山西一部分。

48、永和八年被前燕慕容儁灭亡。

49、⑦前燕。

50、西晋初年,鲜卑贵族慕容廆曾在辽河流域建立部落国家。

51、其子慕容儁于晋成帝咸康三年(337)称燕王,都龙城(今辽宁朝阳)。

52、灭冉魏后,迁都于蓟(今天津蓟县),慕容皝子慕容儁称皇帝。

53、后再迁都于邺。

54、统辖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 、江苏及辽宁的一部分 。

55、共传三主 。

56、晋废帝太和五年(370)为前秦苻坚所灭 。

57、⑧前秦。

58、氐族贵族苻洪自称三秦王,割据关中。

59、晋穆帝永和七年(351)苻洪子苻健自称大秦天王、大单于,建都长安,国号秦,史称前秦。

60、次年称帝。

61、苻坚在位时,国力强盛,相继灭前燕、前凉和代,曾经一度统一中国北方。

62、淝水之战失败后,原归附的各族乘机反叛割据,前秦国势渐衰。

63、共传六主。

64、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 394)为后秦所亡。

65、⑨后秦。

66、淝水之战后,羌族姚苌于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据北地(今陕西富平)称秦王 。

67、次年姚苌杀苻坚,取长安,登基称帝。

68、其子姚兴继位后,国势发展,先后灭前秦、后凉,败西秦。

69、占据今陕西、甘肃、河南。

70、传三主。

71、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为东晋所灭。

72、⑩后燕。

73、淝水之战后,归附前秦的各族纷起割据。

74、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鲜卑贵族慕容垂称王,恢复燕国。

75、二年后称帝,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史称后燕。

76、后为北魏所败,徙都龙城。

77、占据今河北、山西及山东、河南、辽宁的一部分。

78、凡传六主。

79、晋安帝义熙五年(409)被北燕灭亡。

80、?西秦 。

81、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陇西鲜卑贵族乞伏国仁乘前秦战败不振,据陇西,自称大单于。

82、十三年其弟乞伏乾归称河南王,又改称秦王,建都苑川(今甘肃榆中),史称西秦。

83、占据今甘肃西南部。

84、共传四主。

85、北魏太武帝神?四年(431 )为夏所灭。

86、?后凉。

87、前秦苻坚曾派大将吕光(氐族)率军攻西域,征服西域30余国 。

88、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吕光东归。

89、十一年吕据凉州,称酒泉公,国号凉,都姑臧。

90、后曾改称三河王、天王等。

91、占据今甘肃西部及宁夏、青海、新疆一部分。

92、共传四主。

93、晋安帝元兴二年(403)亡于后秦。

94、?西燕 。

95、鲜卑贵族慕容泓于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立 ,都长子(今山西长治南)。

96、占据今山西一带。

97、十九年为后燕所亡。

98、?南凉。

99、晋安帝隆安元年(397),河西鲜卑族首领秃发乌孤摆脱后凉,称西平王,建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后迁乐都(今青海乐都)。

100、占据今甘肃、青海一带。

101、共传二主。

102、晋安帝义熙十年(414)被西秦灭亡。

103、?南燕。

104、北魏军队攻占后燕都城中山后,后燕丞相慕容德率众迁滑台(今河南滑县),并于晋安帝隆安二年(398)称王。

105、两年后称帝,迁都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

106、据有今山东、河南一带。

107、传二主。

108、义熙六年(410)为东晋所亡。

109、?西凉。

110、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凉州大姓李暠(汉族)乘后凉分裂,占敦煌割据,自称凉公,史称西凉。

111、五年后迁都酒泉 。

112、占据今甘肃西部。

113、 传三主。

114、421年被北凉灭亡。

115、?北凉。

116、后凉时 ,匈奴族沮渠蒙逊起兵割据,拥吕光部将段业为建康公。

117、晋安帝隆安五年(401),沮渠蒙逊杀段业,称张掖公,都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

118、义熙八年(412)沮渠蒙逊占姑臧,自称河西王。

119、占据今甘肃西部。

120、传二主。

121、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为北魏所灭。

122、?夏。

123、匈奴族赫连勃勃于晋安帝义熙三年(407)自称大夏天王,强征民众筑统万城(今陕西横山西牍作为国都。

124、后取长安称帝。

125、据有今陕西北部及内蒙古一部分。

126、共传三主。

127、北魏太武帝神?四年( 431)被北魏属国吐谷浑所灭。

128、?北燕。

129、晋安帝义熙五年( 409)汉族冯跋据龙城,称燕天王。

130、据有今河北东北部及辽宁。

131、传二主。

132、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436)亡于北魏。

133、 氐族杨氏割据仇池(今甘肃西部和西南部),自东汉末建安元年(196)至南朝梁承圣元年(552)间屡亡屡兴,盛时占有今四川、甘肃、陕西一带。

134、丁零族翟辽在滑台( 今河南滑县南)建政权,称翟魏,统辖今河南一带。

135、谯纵在成都建政权,称后蜀,统辖今四川。

136、 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在这个历史时期里,各族之间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经常变换,民族压迫与反压迫斗争反复进行。

137、长期的动乱 ,给各族人民带来巨大灾祸,北部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是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情况也不尽相同。

138、成汉政权地处西南,李雄统治的益州成为全国最安定的地区。

139、在北方,前凉统治的河西走廊和前燕统治下的辽河流域,都比较安定。

140、西晋末年乱时,中原人民南下江南;关中秦、雍地区人民小部分南流巴蜀、荆州,大部分西迁河西走廊;河北人民北入辽东、辽西。

141、前凉、前燕地处边远,地广人稀,大量人民的流入提供了开发荒地的劳动力,保证了丝绸之路畅通,凉州州城姑臧成为国际、国内东西使节、商旅往来的枢纽。

142、黄河南北与关中地区遭受战祸最剧,但在战事间歇期间,社会经济仍有所发展。

143、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政治比较清明,苻坚抑制氐族权贵,奖励关心农业生产的清廉官吏,平定前燕后,“关陇清晏,百姓丰乐”。

144、继前秦的后秦姚兴统治时也注意政治,并注重刑罚,惩治贪污,有利于前秦末年大乱后关中经济的恢复。

145、 教育与文化 为了获得人才,十六国时期的统治者重视教育,设置学校。

146、前赵刘曜设置太学、小学,选拔百姓1500人为学生,通过考试授予官职。

147、 前燕慕容皝设置官学,入学达千余人,他还自著开蒙读物《太上章》和《典诫》作为教材。

148、后秦姚兴设置律学,召集地方上没有专职的散吏入学,其中学得好的便派回原来郡县主管刑狱。

149、律学的设置使不太安定的南凉也设立学校,教导贵族大臣子弟。

150、设学授经,固然为了统治者的需要,但客观上有利于遭到严重破坏的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播,而且促使少数民族统治者加快接受汉文化,对于民族融合具有积极意义。

151、前燕王慕容昂能够著书作教材,前秦苻坚弟苻融、从子苻朗都读书能文,通晓佛学、玄谈。

152、苻朗的著作《苻子》,今还有片断流传。

153、姚兴能讲佛教经典,又通晓佛学。

154、他们接受传统文化,表明少数民族上层分子汉化的深度。

本文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会喜欢。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