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幕后人|运动场上的“码农”

导读这个家,算是“守”住了。从21岁大学毕业到52岁花白了头发;从最初的黄浦体育科研站到更名后的黄浦区体育事业发展指导中心,吴晓峰一直都在...



这个家,算是“守”住了。


从21岁大学毕业到52岁花白了头发;从最初的黄浦体育科研站到更名后的黄浦区体育事业发展指导中心,吴晓峰一直都在。吴晓峰的祖师爷是曾凡辉,曾凡辉所编写的《运动员科学选材》在圈内被称为“小红书”。这本面世30余年的“小红书”经久不衰,直到现在仍是竞技人才选拔的标尺之一。“到我们这里的,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我就像是守家的人,我不能走。”

出人意料的选择

“码农”可不是大厂才有的。吴晓峰,也算一个。1991年他从上海大学的前身之一上海工业大学毕业。高考的时候,吴晓峰成绩不错,不过如果去复旦分数够不上最热门的专业。“后来就选了我们学校里最热门的专业——机器人工程系。”读完机器人系,对口什么工作呢?吴晓峰却犯了难。“学的时候是什么都要学,计算机系要学的,我们也要学。工程系要学的,我们还要学。但那个时候的机器人,最常规的就是造‘机器手’,用在流水线上。”各行各业来学校招人,吴晓峰的同学们大多去了机电行业。“体育局也有个摊位,他们想要找能够做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学生,我去看了看,觉得很新鲜。”就是因为这份“新鲜”,吴晓峰走上了一条与同窗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吴晓峰刚入行,科研站主要担任黄浦区运动员选材、计算机辅助管理、运动训练的医务监督。科研站几经革新,吴晓峰也从非常规的入职,变成了独当一面。第一届东亚运动会和第八届全运会羽毛球比赛现场处理系统就由吴晓峰作为主要骨干参与开发,当时全中国都还没有这样的新鲜事物,其他省市都来参观学习。“那个时候计算机还是DOS系统,我就一个程序接着一个程序写,的确是花了不少时间。”



如今,计算机已被广泛运用,各种软件层出不穷。吴晓峰也没有闲着。运动员常被要求做瑞文测试,测试心理特点与人格特征,吴晓峰便又写了一个程序,可以自动生成测试结果,无需一条一条去比对各项指标和条款,大幅度节约了时间。当年,吴晓峰的同学有一些已经功成名就,他对自己这个“出人意料”的选择后悔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地,能守住就是一种成功。”


慧眼识人的伯乐

吴晓峰是“伯乐”。每年区里的教练去中小学选材,“那些孩子的数据被送到我们这里,有时我们测完骨龄不理想,或者肌肉条件不合适,教练就放弃了。”



上海选手孙晓磊曾在2013年游泳世锦赛获男子50米仰泳第五名;曾获得全国青年游泳锦标赛银牌的金世佳,后来考入上戏并因出演《爱情公寓》而为人熟知……他们,都曾在黄浦少体校训练,也曾被吴晓峰所在的选材科研团队仔细研究并大力举荐。“练体育,身体条件自然是重要的。比如说,篮球就是要高。那些身高2米的球员在篮球队里可能还不一定很突出,但到了排球队就肯定很抢手。”有些孩子身材条件都很好,可是一入水身体就往下沉,“通过对肌肉的分析,你就会发现他们并不适合在水中运动。这也就是我们普通人说的水感不行。选材,需要数据上的支撑。”看体态,肩宽、小腿长,都要斟酌。测机能,立定跳远、握力不能少。而身体素质的测试,则常看长跑和短跑的表现。“现在我们还非常注重心理指标的测试。灵活型、稳定型,都有适合的不同项目。”



除了选材,吴晓峰的团队还有“监督”功能。每年两次,他们都会为少体校的奥运基地的苗子库运动员进行科研跟踪测试服务。“比如运动量大了,血色素就会降低,这时就要加强营养。又或者,如果练得太狠了,尿蛋白就会上升,这时又要让运动员稍微缓一缓。”吴晓峰的部门总共只有五人,其中还有两个是近年新入职的,但他们从未放弃过探索。“现在我们还送新来的年轻人去香山医院学习运动推拿,看家的手艺要学好,新本领也同样需要。”



撰文:新民晚报记者 华心怡

图片: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编辑:陆玮鑫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