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有约」场内“小环境”场外“大机遇”

导读 央广网北京11月9日消息(记者唐婧 晓菲)经济之声专题报道《进博会有约》,今天推出第五篇:《场内“小环境” 场外“大机遇”》。大家好...

央广网北京11月9日消息(记者唐婧 晓菲)经济之声专题报道《进博会有约》,今天推出第五篇:《场内“小环境” 场外“大机遇”》。

大家好,我是唐婧。行走在进博会现场,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少展商直接在展台前做起了直播带货,一边展示商品,一边线上热卖。

一家红酒商在展台前直播带货(晓菲 摄)

源源不断引进来,又陆陆续续卖出去。进博会的“溢出效应”不但从展馆内延伸到了展馆外,也从进博会延伸到了“中国大市场”。今天是11月9日,虽然进博会已接近尾声,但对于参展商来说,他们的“中国机遇”才刚刚开始。

展台前围满了观众(唐婧 摄)

在我采访美国3M公司全球副总裁丁泓禹时,他告诉我,中国市场是公司在全球范围最重要的市场,开拓中国市场是他们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唐婧:我们说小环境大机遇,这句话在我们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是怎么体现出来的?以往我们参加那么多届进博会,对企业来说有什么利好?

丁泓禹:进博会给企业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舞台,让我们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中国客人的需求。

唐婧:所以说中国市场是你们最重要的市场?

丁泓禹:毫无疑问!我们1984年来到中国将近40年,我们刚进入中国时投资规模还非常小。发展到今天,在中国我们有8家工厂,8000多个员工,有全球的三大研发中心之一,这一系列的发展都是3M对中国市场的看好,同时也是对中国市场发展机遇的最大认同。

3M公司展品(唐婧 摄)

进博会是“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的窗口,越来越多的“好物”“爆品”来到中国的同时,也让世界更懂中国。对于这些外商来说,越了解中国市场,就越会对中国的经济前景充满信心。在这几天的采访中我发现,很多展商都用实际行动而不是口头证明了他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比如,法国的工业先锋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尹正就说,目前他们“在中国、惠世界”的脚步正在越走越快。

“施耐德电器对于深耕中国充满信心,我们将继续强化多中心战略,推进研产销一体化的中国中心建设,全力赋能中国产业的低碳和数字化转型。”尹正说。

施耐德电气展台(施耐德供图)

以色列制药巨头梯瓦大中华区总经理黄迪仁也对我说,坚定扩大中国市场是他们目前确定的一个“小目标”。

“我们每天大概服务全球两亿多患者,我相信如果我们在这里成功的话,光中国我们也可以覆盖两亿多患者。”黄迪仁说。

大家好,我是经济之声主持人晓菲。每年11月到12月,是上海港口最忙碌的时候。进出口货物来来往往,进博展商们从场内走向场外,忙着敲定络绎不绝的采购订单,不少贸易商在进博会这几天的销售额就能达到平时几个月的水平。同时,进博会推出“6天+365天”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在现场看中的商品都可以线上下单,可谓“线下线上相结合,场内场外两不误”。

一年一度的进博会,让跨国企业更加坚定投资中国市场的信心,越来越多的品牌从“走进来”到“留下来”。他们深知,得益于进博会累积的人气,可以打开更多市场、拓展更宽销路,也深信中国将成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创新发源地,中国大市场一定能为全球经济带来更多新机遇。

进博会上的主题展板(晓菲 摄)

进博会如同一个窗口,浓缩了中国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动作为。作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拥有全面的工业体系、供应链和人才储备。任何一个小部件,在14亿人口规模的中国,需求量都是非常庞大的数字。巨大的人口规模构成了超级市场和超级工厂,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更是世界经济复苏发展越来越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进博会是大家共享的平台,中国市场是全球客商向往的地方。场内场外同样精彩,线上线下一样优惠。中国市场魅力有多大,来了就知道了。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